

露丝•韦斯特海默博士出席一个在联合国“面对‘反犹太主义’:有关宽容和理解的教育”会议期间举行的摄影展。联合国图片/Mark Garten
背景信息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于1995年11月16日通过了《宽容原则宣言》。该宣言申明,宽容既不意味着宽容社会不公正行为也不意味着放弃,而是对我们这一世界丰富多彩的不同文化、不同的思想表达形式和不同的行为方式的尊重、接纳和欣赏。宽容确认人人享有人权和基本自由。人类天生不同,只有宽容才能保证各区域不同群体的和谐共存。
宣言表示,宽容不仅是一种道德上的责任,它对于个人、群体和国家来说也是一种政治和法律上的需要。宣言将宽容与过去五十年中制订的国际人权公约联系在一起,强调各国应拟定必要的新的立法,以确保社会中所有群体和个人享有平等的待遇和机会。
与非正义和暴力一样,歧视和社会边缘化等现象是不宽容的主要形式。宽容教育的目的应是制止导致恐惧与排他的影响,帮助青年人增强独立判断、批判性思维和道德推理的能力。我们这一世界丰富多彩的宗教、语言、文化和民族并非导致冲突的根源,而是造福所有人的珍贵财产。
如何与不宽容现象进行斗争?
- 与不宽容现象进行斗争需要立法:
各国政府有责任加强人权相关法律、禁止和惩罚针对少数群体的仇恨犯罪与歧视。无论是国家官员、民间组织亦或个人,都应有罪必罚。国家必须确保人人都可向法庭、人权委员会专员或监察员寻求帮助,避免人们因寻求正义自行通过暴力解决争端。 - 与不宽容现象进行斗争需要教育:
单靠法律并不足以改变个人的不宽容态度。不宽容常根植于无知与恐惧,即畏惧不了解的人、文化、国家、宗教等。不宽容亦源于对个人、国家亦或宗教等自我价值与自豪感的过分夸大。由于这些观念多源自于孩提时代,人们因而更应重视教育的作用,推进更广泛、更优秀的教育,在教授孩子们宽容与人权、展现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方面做出更多努力。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人们都应鼓励孩子们开放思想、保持好奇心。 教育乃是终身事业,并不止于学校之中。倘若不能触及所有年龄层,不能涵盖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场所、执法和法制培训、尤其是娱乐和信息高速公路在内的所有情境,那么通过教育建立宽容的努力就不会成功。 - 与不宽容现象进行斗争需要信息的自由获取:
不宽容在被用于满足个人、团体的政治或领土野心时最为危险。煽动仇恨者常试图寻找公众的宽容临界点,继而挑起荒谬的争论、伪造数据、利用虚假信息和偏见操纵公众观点。限制其影响最为有效的方式即制定政策,为新闻自由及新闻多元化营造良好环境,从而帮助公众区分事实及观点。 - 与不宽容现象进行斗争需要提高个人意识:
整个社会的不宽容是集结个人不宽容的结果。偏执、陈规定型的看法、轻蔑指责、辱骂和种族玩笑等都是个人不宽容的表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宽容现象会繁衍更多不宽容,促使其牺牲者踏上复仇之路。为与不宽容现象进行斗争,个人应充分认识到其行为与整个社会猜疑、暴力之间的联系,避免陷入恶性循环。每个人都应扪心自问,我是否是个宽容的人?我是否对他人持有陈规定型的看法?我是否排斥那些与我不同的人?我是否将自己的问题归罪于他人? - 与不宽容现象进行斗争需要当地解决办法:
尽管很多人知道未来的国际问题将愈加趋向全球化,但很少有人能够认识到,全球问题的解决方案将主要是本地性、乃至个体性的。当周围的不宽容氛围加剧时,我们不能坐等政府或相关机构采取行动,而是应当行动起来。只要我们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就已经为之带来了巨大改变,因而面对问题时我们不应认为自己无能为力。非暴力行动正是群众力量的体现。非暴力行动促使人们共同面对问题,将草根阶层聚集一处,展现不宽容现象牺牲者的团结力量,使蕴含憎恶情绪的宣传丧失公信力。非暴力行动将帮助所有希望终结不宽容、暴力和憎恨现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