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25日

《联合国周报》

1945年6月26日,50个国家的正式代表齐聚美国旧金山,签署《联合国宪章》,旨在“免后世再遭战祸”,随后成立了联合国这一世界首屈一指的国际组织。八十年后的今天,联合国已有193个会员国,并通过由相关机构、基金和方案的广泛系统,致力于为所有人民实现“健康地球上的和平、尊严与平等”。

1947年6月24日,为纪念《联合国宪章》签署两周年,《联合国周刊》(即现在的《联合国纪事》)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了联合国成立及其奠基性文件签署的重要事件与历史背景。文章用独特且充满希望的视角,描绘了联合国成立之初的历程,阐述了联合国的宗旨和承诺,而这些宗旨和承诺至今仍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

为纪念《联合国宪章》签署八十周年,《联合国纪事》重新刊发《〈联合国宪章〉的故事》全文,并配以当初与当代的照片。

1945年6月26日,联合国人民通过参加旧金山集会的代表,成立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组织,以推进他们以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为代价想要实现的理想。

迈出这重要的一步时,全世界热爱自由的人民一致确认,正是合作精神与共同目标使得军事上的胜利成为可能,而这种精神与目标必须延续下去,以应对和平的挑战。

对于“各国必须团结一致”的认识,并非偶然得来或一时冲动的决定。同一代人亲历两场席卷全球每个角落、波及全人类所有群体的世界大战,而这两场战争昭示了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千百年来人们徒然企盼的和平与安全,唯有通过各国人民建立持续的伙伴关系并保持警觉方能实现。年复一年,毁灭性武器的威力愈发惊人,如果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将彻底摧毁人类文明的根基。《联合国宪章》签署的背后,是人类为实现和平与安全而长期共同努力的故事。历史上一些最杰出的诗人和哲学家都提出过可行的国家联合构想。1313年,但丁倡导在一位仁慈君主领导下建立一个欧洲联盟。1713年,圣皮埃尔神父主张欧洲国家建立永久的联盟,并通过强制性的仲裁解决争端。杰里米•边沁主张裁减军备和设立“共同立法机构”,而伊曼纽尔•康德则提倡建立一个普遍适用、涵盖全世界人民的国家联邦体制。

整个19世纪,和平运动迅速发展,到1914年,世界上约有150个和平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其中许多组织讨论了敌对行动结束后建立国际联盟的可能性。联合王国政府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制订国际联盟计划。与此同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和史末资将军也一直在酝酿成立国际和平组织的想法。在这些计划的基础上,再经过一定的修改,最终形成了一份草案,即《国际联盟盟约》。

在1920-1930年这十年间,国际联盟主要在非政治领域取得了成功。劳工组织投身公共卫生领域,改善劳动环境、控制毒品运输,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就。这证明国际联盟为消除社会弊病做出了贡献。

但是,在30年代,侵略行为未受约束,最终导致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爱好和平的民主国家发现自己在各条战线上都处于守势,直到1943年夏天德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击退,胜利的天平才开始向同盟国倾斜。但在关键的最初几年,被绝望情绪笼罩的同盟国只得集中人力和资源,开展前所未有的军事和经济合作。正是这种合作精神对联合国的发展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1941年6月12日,同盟国在伦敦圣詹姆斯宫举行盟国间会议,这是同盟国为维护和平而采取的首次正式行动。会上,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希腊、卢森堡、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南非联邦、联合王国和南斯拉夫的代表正式宣誓将一直战斗直至取得胜利,并与其他自由人民通力合作,实现持久和平。

《大西洋宪章》

1941年8月,正当轴心国军队向前苏联和东南欧推进、大西洋海战正酣之时,传来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联合王国首相丘吉尔在“海上某处”举行会谈的消息。同时,两人于8月14日发表了联合宣言,即著名的《大西洋宪章》。

"这一宣言并不是两个大国之间的正式条约,也不是和平目标的最终表达,而只是表明“两个国家政策上若干共同原则(对更好的未来世界的希望即以此为基础)”。

《大西洋宪章》宣称,签署国不寻求任何形式的领土扩张,也不寻求任何不符合人民自由表达意愿的领土变更。他们尊重所有人民选择自身政府形式的权利,并希望所有国家都能平等地进行贸易和获取原材料。他们希望各国在经济领域进行最广泛的合作,以提升所有人的劳动标准、实现全民社会保障。

"《大西洋宪章》的第六条和第八条与世界组织直接相关。第六条声称:“在纳粹暴政被最后消灭之后,签署国希望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都能在本国境内安然自存,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安度他们的一生。”

第八条规定,无论是出于现实原因还是精神原因,都必须放弃使用武力。《联合国宪章》的起草者期待建立“更广泛、更持久的普遍安全体系”。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前,他们呼吁对侵略国家进行裁军,并采取可行的措施,减轻爱好和平的人民所承受的沉重军备负担。

《大西洋宪章》表达了同盟国人民的原则和愿望,它诞生于战争最黑暗的日子,为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带来了希望和鼓舞。但《联合国宪章》不仅仅带来了希望,还使签署国承诺建立一个国际组织,而且《联合国宪章》所强调的原则也在每一次涉及战争与和平问题的重要同盟国会议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联合国宪章》签署页。摄于美国旧金山,1945年6月26日。联合国图片/Rosenberg

《联合国家宣言》

促使《联合国宪章》在旧金山签署的第二个关键环节是在1942年1月1日于华盛顿特区形成的。美国刚刚遭受珍珠港袭击之后,26个与轴心国交战的国家代表齐聚白宫。

这些代表在美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是历史上首次使用“联合国”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词语。《联合国家宣言》接受《大西洋宪章》中的宗旨和原则并奉为共同的纲领。除了接受这些原则外,26个国家还承诺利用包括军事和经济在内的一切资源打败轴心国,并承诺不与轴心国单独达成停战或和平协议。

《联合国家宣言》规定,其他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提供援助的国家也可成为该宣言的签署国。截至1945年4月旧金山会议召开时,签署国已增至47个国家。

在《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后的几个月里,联合国家在前苏联战场、地中海地区、太平洋和远东地区作战。在联合王国于1942年8月在阿拉曼击败隆美尔、前苏联于1943年1月在斯大林格勒取得胜利以及美国在1943-1944年间开始将日军逐步从其占领的岛屿上逼退之前,人类经历了巨大的苦难与焦虑。然而,在此期间,成立战后国际组织的建设性工作仍在推进。

莫斯科、开罗、德黑兰

在1943年最后几个月举行的三次会议对联合国具有尤其重大的意义。首次会议于10月在莫斯科召开,美国、联合王国、前苏联和中国的外交部长出席了此次会议。他们发表的宣言部分内容如下:

“他们承认有必要在尽早可行的日期,根据一切爱好和平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建立一个普遍性国际组织,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无论大小,均得加入这一组织。”

虽然这一承诺并不具体,只不过代表四个参与国在和平与战争问题上达成了共同目标,但通过1943年12月举行的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这一建立并维护持久和平的承诺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开罗宣言》由罗斯福总统、蒋介石委员长及丘吉尔首相签署发布,宣布将促成日本“无条件投降”。在《德黑兰宣言》中,美国、联合王国和前苏联首脑承诺为实现“持久和平”而共同努力。

《德黑兰宣言》指出:“偕同我们的外交顾问,我们审视了未来的问题。所有的国家,无论大国或小国,其人民如同我们的人民一样诚心乐意奉献,我们请求他们积极参与和合作,共同铲除暴政与奴役制、压迫与苛刻。我们欢迎他们加入这个民主国家的大家庭。”

经济与社会领域的举措

《莫斯科宣言》、《开罗宣言》和《德黑兰宣言》体现了为实现持久和平而努力的明确政治承诺。与此同时,联合国家正在采取行动,着手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导致战争的主要原因之一。

即使经历了多年的战时贫困,有一件事是清楚的:单靠战争胜利并不能使人类免于匮乏,因为即使在和平时期,世界上也有三分之二的人吃不饱饭。1943年5月,44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在弗吉尼亚州温泉城举行的粮食与农业会议。此次会议决定各国应共同行动,增加粮食产量并改善分配问题。各国决定设立一个常设机构来执行这一计划,于是在1945年10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成立。

每一场战争都会伴随经济和社会失调,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联合国家就开始谋划解决战后的救济与恢复问题。1943年11月9日,44个国家的代表在白宫签署了协议,宣布成立由联合国家创设的第一个国际组织: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是作为一个临时机构成立的,该机构要履行的特殊职责是:帮助遭受侵略的国家自救。援助有两种类型:包括食品、衣物、医疗用品、公共卫生及社会福利服务等形式的短期援助;帮助受损经济体恢复农业和工业的长期援助。此外,成立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是为了协助军事当局照顾数百万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人们。

在成立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解决救济与恢复问题后,联合国家将注意力转向永久性重建和世界经济发展有关的问题。另一次重要的联合国家会议于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与会的44个国家制订了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计划,以稳定货币并促进国际贸易的畅通。他们还建议成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设立长期贷款机制。有了这些贷款,一个国家就可以开展长期的重建或工业化项目,提高国内的生活水平。

敦巴顿橡树园

布雷顿森林会议结束后一个月,前苏联、美国和联合王国的代表(中国代表也随后加入)在华盛顿特区会面,举行了著名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人民对这次会议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1944-1945年的冬季,“敦巴顿橡树园”一词实际上已家喻户晓。

人们对这次会议的空前关注并不难理解。这次会议直接关乎建立一个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而会议的成功与否决定了联合国家的战后历史走向。

10月9日,会议的结果以敦巴顿橡树园提案的形式发布。正如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所说,这些文件“供各国人民充分研究、讨论”。它们确实只是“提案”,并非完整或最终的版本,且仅仅提出了一个建立国际组织的蓝图,该国际组织将被命名为“联合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

提案建议,联合国应以所有爱好和平国家的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它将设立几个主要机构,包括联合国大会(大会)、安理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提案还概述了大会和安理会的组成和职能,但没有就安理会的表决程序提出具体方案。提案的其他章节涉及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安排,包括:如何防止和制止侵略;国际经济和社会合作的安排,包括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相关条款;以及过渡安排。

秘书处成员的孩子们正在学习《联合国宪章》的序言,为6月26日的宪章日做准备,纪念1945年在旧金山签署《联合国宪章》。摄于美国纽约成功湖,1947年6月5日。联合国图片

这些提案反映了四个大国的代表之间所达成的一定程度的共识。联合国人民意识到,提案必须作为新国际组织的总体基础。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并未尝试起草国际法院的规约。虽然人们已经就设立这样一个法院达成了一致,但尚未决定是建立一个新法院,还是在修改现有《常设国际法院规约》的基础上继续使用旧法院。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和旧金山会议召开之间,遵守《联合国家宣言》的国家受邀派出代表参加在华盛顿举行的会议,为拟议的法院起草规约。法学家委员会于当年4月召开会议并起草了一份报告提交给旧金山会议。

雅尔塔

召开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前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是1945年2月在克里米亚雅尔塔发表的一项声明。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曾在这个度假小镇会晤,讨论了许多重要事项。经过八天的充分讨论,他们发布报告称“纳粹德国已注定灭亡”,并且已经制定了占领和控制德国的计划。

三位首脑还宣布,将于4月25日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起草“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联合国宪章》。该组织成立的设想最早在1943年10月的莫斯科会议上提出。中国和法国将受邀成为国际组织会议的共同发起国。

在雅尔塔,三位首脑就困扰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代表的一个问题达成了一致,那就是安理会表决程序的问题。雅尔塔会议商定了一项表决方案,但宣布与中国和法国磋商后才会公布该计划。

雅尔塔会议的决定达成时,距离旧金山会议召开只剩下十周的准备时间。在此期间发生了两起重大事件。第一起事件是2月21日-3月8日在墨西哥城召开了美洲战争与和平问题会议。除阿根廷外,美洲地区国家都派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原则上批准了敦巴顿橡树园提案,但提出了一些修改和补充建议。

第二起事件则出乎意料、令人悲痛。有一位为成立联合国做出巨大贡献的领导人未能亲眼目睹这次会议的召开,便与世长辞。4月12日,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去世,他所推动的伟大事业只能交由其他人去完成。尽管遭受这一打击,会议各方仍决定一切按照安排继续进行。因此,联合国家的代表们本着奉献精神在旧金山召开会议。

旧金山

国际组织会议于4月25日-6月26日召开。在忙碌的两个月里,旧金山接待了850名代表以及他们的顾问和工作人员,加上会议秘书处,总数达到3 500人。旧金山还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 500多名报业、电台和新闻片业的代表。此外,还有数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派代表以非官方身份出席了会议。

在出席会议的50个国家中,有46个国家出席了开幕式,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阿根廷和丹麦的代表随后获准参会。波兰曾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国,但其新政府未能及时成立,无法派代表出席会议。

会议设立了四个总务委员会确定《联合国宪章》的细节:第一委员会负责一般规定部分;第二委员会负责大会部分;第三委员会负责安理会部分;第四委员会负责司法组织部分。每个总务委员会下设技术委员会,共计十二个技术委员会。每个国家都派代表参加上述总务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承担会议的基本工作。委员会的决定随后提交给全体会议批准。

《联合国宪章》的最终版本包含对敦巴顿橡树园提案的许多修改和补充,其中还增加了序言和关于非自治领土之宣言,这些宣言超越了以往任何国际协议,承认“以领土居民之福利为至上”之原则,以充分增进领土居民福利之义务“为神圣之信托”。

会议还建立了国际托管制度,以促进有关人民“趋向自治或独立”的发展,并设立了托管理事会作为其主要机构,为托管领土居民的利益履行各种职能。

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从一个次要机构上升为联合国六大机构之一,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也成为《联合国宪章》全文着重强调的一点。安理会的表决方式以及将区域安全体系纳入联合国的机制得到了发展。大会的权力得以扩大,威望也随之提高,因此能够作为世界性议会发挥作用。会议还为新的国际法院起草了规约。

6月25日,会议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并于次日签署了这份历史性文件。蓝色皮面装帧的宪章文本摆放在直径11英尺的圆桌上,50个国家的丝绸国旗则构成了色彩斑斓的背景。中国作为第一个遭受轴心国侵略的受害国,获得了首个签署的荣誉,其他国家随后依次签署。仪式历时7小时,共收集到153个签名。签署文件包括两份:一份是《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院规约》的五种正式语文版本,另一份是关于同意筹备委员会设立联合国的协议。

会议结束时,专程飞往旧金山参加会议的杜鲁门总统发表了讲话。杜鲁门总统祝贺各国代表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并表示:

“如果几年前我们就有了这部《联合国宪章》,特别是具有执行的决心,那么千百万的死者应当还活在人间。如果将来我们动摇了这份决心,那么今天的千百万生者必将死亡。”


本文由联合国于1947624日首次发表于《联合国纪事》的前身《联合国周报》(第二卷,第24期)。

 

《联合国纪事》不是官方记录。由联合国高级官员以及来自联合国系统外的杰出人才撰稿,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联合国官方观点。地图或文章中所涉界限、名称以及指名,并不代表被联合国官方认可或接受。